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航空航天类科学小品百年回眸(二)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尹 霖 张昀京     发表时间:2023-04-14     阅读次数:    


三、1980年后的航空航天科普散文创作

1980年后,伴随着改革开放,航空航天事业和对外交流有了显著发展,相应地航空航天科普散文也发展起来。鉴于1980年前后良好的科普气氛,《人民日报》也发表了一些航空航天科普方面的散文,如朱毅麟的《银河迢迢终有渡——漫话航天飞机》(朱毅麟.银河迢迢终有渡——漫话航天飞机.瞭望,19821.《什么是航天飞机?》(见:《人民日报》,198015日,第7版,人民数据库,http//data.people.com.cn.《洲际导弹自述》(原载1980516日《光明日报》)(见:《人民日报》,1980520日,第4版,人民数据库,http//data.people.com.cn.),谢础的《空中公共汽车》,(见:《人民日报》,198043日,第8版,人民数据库,http//data. people.com.cn.新华社记者的专题报道《飞向太平洋——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目击记》(见:《人民日报》,1980523日,第1版,人民数据库,http//data. people. com. cn.倒翼机展望》(见:《人民日报》,1980616日,第7版,人民数据库,http//data.people.com.cn.,苟煜升、居伯民《飞机种树种草观摩记》(见:《人民日报》,1980625日,第2版,人民数据库,http//data.people.com.cn.),于滨《飞向太空——记美国退役海军上校特拉阿克斯自制火箭试飞成功》(见:《人民日报》,1980811日,第7版,人民数据库,http//data.people.com.cn.),宋学春《一位大胆的鸟人(见:《人民日报》,1980825日,第7版,人民数据库,http//data.people.com.cn.,杨常《不断发展的法国航空工业》(见:《人民日报》,1980114日,第7版,人民数据库,http//data. people.com.cn.)。

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必然导致航空航天技术从军用扩散到民用,从专业小圈子扩展到社会大范围。与此对应,航空航天科普题材的创作也越来越倾向于更细节的技术、民用技术,以及市场细分里的航空航天爱好者读者群。

伴随着《人民日报》关于运载火箭的报道,雷世豪在1980年《少年科学》第10期也发表了《漫谈运载火箭》,在结尾处指出运载火箭可以装上真的弹头,可以卫和平,继承了20世纪70年代的战斗气息。(雷世豪.漫谈运载火箭.少年科学,198010.

惠林发表在《我们爱科学》1981年第11期的《黑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介绍外军用飞机的文章,并配有图片,介绍的是美国最新SR-71号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我们爱科华》小学初中的读物,这种飞机的性能描述令人印象深刻,笔者至今仍记得这本杂志和这篇文章。(王惠林.黑鸟.我们爱科学,198111.

相当传统的科普读物《新编十万个为什么》也收入了一些航空航天方面的短文,例如《为什么火箭顶端要安装一根天线样的钢针》《什么是预警卫星》《太空生活怎么样》《宇宙辐射为什么会危害空人》《侦查卫星真的能看清地面士兵的胡须吗》《地球资源卫星为什么能有天察地的本领》《什么是电火箭》。这些短文用语比较浅显,适合小学文化程度读者阅读,尽管《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已经不像(十万不为什么》那样有名了。(见:《新编十万个同什么》:105页,235页,236页,243页,244页,249页。)

资深的航空科普作者文有仁、史超礼、程不时、袁幼卿、朱毅麟、刘绍球等,在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发表各种航空航天科普文章,例如文有仁《在月球背面散步》(合写),(《天文爱好者》1983年第3期),《访俄罗斯宇航控制中心》(《知识就是力量》1995年第5期);程不时《电脑使飞机设计改观》(《航空知识》1984年第6期),《我国飞机设计师谈飞机设计》(《航空知识》1988年第12期),《飞机设计师的探索精神》(《航空知识》1990年第6期),《速成原型法与飞机设计》(《航空知识》1991年第1期),《反向探索》(《航空知识》1991年第2期),《世纪作证——飞机在20世纪中显示的重大作用》(《中国软科学》1996年第3期),《飞机还能造得更大吗?》(《航空知识》2007年第2期);袁幼卿《超导计算机》(《航空知识》1980年第1期),《太空时代四分之一世纪》(《航空知识》1983年第3期);朱毅麟《昆仑天梯》(《我们爱科学》1982年第1期),《电火箭遇险记》(《光明日报》1982225日),《航天飞机的副业》(《知识就是力量》1983年第12),《空天飞机的历史使命》(《现代化》1991年第1),《空间技术与环境保护》(《航空知识》1997年第2),《氢3是个宝,月宫有多少》(《航空知识》1996年第6),《太空旅游离我们有多远?(《航空知识》2004年第11);刘绍球《火箭史话》(《陕西少年》1980年第5),《潜地导弹与水下发射》(《科学实验)1982年第11)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日益发展,各种新的科普散文大量涌现,创作少也越来越多,不胜枚举,20世纪初凤毛麟角的航空航天科普散文比已经有天壤之别。介绍的内容也从航空的基础知识、展望等,转向的空技术细节的普及,越来越倾向于满足航空航天爱好者群体的需求。写作风格也减少了文艺的口吻,向说明文、议论文靠拢了。

适应专业科普期刊的要求,航空航天科普散文经常是按照专题写作的,例如《航空知识》1995年关注航空生理问题、代表性的文章有许双喜《谈谈飞行与晕机病》(《航空知识》)1995年第2),高明泉《飞行员需要什么样的身体——谈谈飞行与前庭器官》(《航空知识)1995年第4)2007年第10期关注新型发动机,代表作品有黄志《冲压发动规之迷)(《航空知识》2007年第10),傅前哨《奇特的脉爆震发动机》(《航空知识》2007年第10)。《现代军事》2018年第9期关注卫星技术,代表作品有庞之浩《抗震救灾中的外国遥感群星,《抗震救灾中的中国遥感群星》,南真《大显身手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天兵《移动通信卫星成为救灾应急通信的利器》。

目前航空天科普散文涉及的主题分为航空航天知识军事航空天科普两类,两类普及的知识都越来越细化,文章用词越来越专业。

航空知识题材代表作例如高明泉的《飞机噪声(《航空知识1996年第4期),金亮《天寒地东热气球》(《航空知识1995年第1期),李开河《会飞的伞——漫谈降落伞的发展(《航空知识1994年第2期),李大耀探测火星真面目(《航空知识2003年第8期),麒航《神州飞船的空间科学技术试验》(《航空知识2004年第1期),烈《载人火星考察与航天医学(《航空知识2004年第3期),为追踪宇宙第一道光——新一代太空望远镜(《航空知识2004年第4期),刘大响、陈光《21世纪的航空发动机》(《航空知识2004年第5期),紫晓《嫦娥奔月会有期》(《航空知识2004年第8期)《航天器技术,人类社会发展的加速器(《航空知识2005年第4期),李长江《飞行安全——通用航空发展永恒的主题》(《航空知识2004年第11期),孙宏金《天星送来的佳肴——我国的太空育种卫星》(《航空知识2006年第10期),东冬《雷霆万钧 独占鳌头——话说涡轮风扇发动机》(《航空知识2007年第2期),张华《行李和你一起旅行》(《航空知识2007年第4期),王磊《哪些人不宜乘坐飞机》(《航空知识2007年第7期),沈羡云《太空中的火苔藓》(《航空知识2007年第12期),王宗学《飞机如何防雷电》(《航空知识2008年第4期),张茂生、王建德、任战鹏《航空事件背后的数学奥秘》(《航空知识2008年第2期),诸葛言《美轮美奂飞天衣》(《航空知识2008年第12期)。

属于军事航空航天科普的散文也非常浩繁,例如司古的《空中加油面面观》(《航空知识》2007年第5期),李莉《空战的幕后英雄——空中加油机》(《现代兵器》2001年第1期),马东坡《中国双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现代兵器》2002年第1期),颜新文、朱卫国《强五歼击机诞生记》(《现代兵器》2002年第3期),万力《战斗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现代兵器》2004年第4期),高智《野百合的春天——喷气式飞机进气道设计概述》(《现代兵器》2006年第3期),张昆《豹啸长空——飞向新世纪的中国FBC-1战斗轰炸机》(《现代兵器》2006年第8期),吴涛《更锋利的格斗短刃:世界第四代近距空空导弹评析》(《现代兵器》2006年第11期),程松《决战一树之高——美俄新型武装侦察直升机大比拼》(《现代兵器》2007年第2期),离子鱼《神龙现首:中国跨大气层航天运载器的发展》(《现代兵器》2008年第4期),侯戈《秦岭镇海惜无期:英国斯贝系列航空发动机的国产化及燃机改装》(《现代兵器》2010年第9期),康弥《各领风骚的北斗定位系统用户机》(《现代军事》2004年第1期),吴文生、李晶雪《崎岖的太行之路——我国新型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研制历程》(《现代军事》2006年第5期),王旭东《让想定带动研发——无人作战飞机发展思路刍议》(《现代军事》2007年第4期)。

1980年至今,航空航天科普散文的数量规模飞速发展,专业性明显提高,针对读者群更加明确,文学色彩减退,这都是航空航天工业持续发展和航空航天类科普杂志市场化的结果。现代社会出版物数不数,读者既可以找到文学作品,又可以找到航空航天科普作品,但没有可以专门带文学色彩的航空航天作品,尽管作家可能写出高水平的这类作品。更多情况是要么写以航空航天为素材的文学作品,读者很难感受到科学知识;要么写航空航天知识,但很难使用小品文笔调。能够两者兼得的作品在1980年后越来越少,说明新的文风取代了原有的小品文文风。【文章选自《百年中国优秀科学小品赏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姚义贤、陈晓红、李正伟)】

 
上一篇:航空航天类科学小品百年回眸(一)
下一篇:大型环保科普图书《人与海》策划分享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