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航空航天类科学小品百年回眸(一)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尹 霖 张昀京     发表时间:2023-04-14     阅读次数:    


一、中国现代航空航天普及创作开端(1949年前的散文创作)

世界航空工业的开端,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尽管普遍认为第一集真正意义上的飞机已经在1903年由美国的莱特兄弟试飞成功,但真正实用化、工业化生产飞机,还是1909年后美国陆军部向菜特异订货开始的。

因为航空工业是新的产业,工业落后的中国也有同等的机会。中国航空之父冯如,在1911年也研制了中国第一架飞机。1912年后,中国航空先驱们大都携带飞机回国,参加了辛亥革命。南方革命政府和北洋政府当然也发现了飞机的军事价值,成立了航空队和北京航空学校。1917年《新青年》刊登了曾孟明的《北京航空学校参观记》。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国家无暇顾及中国,因此中国自主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北京航空学校成立于1913年,以训练陆军的飞行观察员为目的,从已经取得观察(侦测)一科证书的军官中培训学员。尽管当时中国已经能够制造飞机,但发动机多为进口,因为那时中国的重工业体系几乎为零,最多只能仿造发动机,仿造发动机的质量又远不及进口的,只有一架飞机是辛亥革命时携机归国的历汝燕自行设计制造的。航空学校附属的木工工场十分发达,因为当时飞机材料用的是木材和帆布,最复杂的木制零件是飞机螺旋桨推进器,用6片扁木拼合而成。航空学校的教师们都认为应该多举办大规模飞行演习,除了增加飞行经验,还可以熟悉中国的地形和气流,使社会民众知道航空事业,并引发研究航空的兴趣。作者在座读中也认为国家应该编练飞行队,奖励航空研究,创办航空杂志,激发青年学习研究航空的兴趣。参观结束后,也有人提出了点不足,比如经费不足,仅仅培训操作人才,不能养成制造人才,则仅有模仿而无发明、发动机多为旧式、马力太小……这些致命弱点根结底还是当时中国贫弱的工业基础决定的,最后作者感叹道方今武器日新,战争日剧。我国图自存,空中武器可缓。盖练一师团,建一兵舰,动辄以数百万计。究非目前所克负荷。且纵今国库增,而海陆军事人才,亦非一二年所克养。岂足以济急而扶危哉?呜呼,国势危,强邻倡处,整军备,殆不容缓。未识执政者,其亦曾为计及否?余之所见如此,撮述之以告当道,并以劝青年诸君,宁为粉身碎骨之国民,勿为埋头故纸之国民。(曾孟明.北京航空学校参观记.新青年,191726.)

由于工业落后和军阀混战,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北洋军阀政府的航空多半用于空中侦察,没有推广民用航空。没有工业基础,军用航空也很难发展起来。以陆军为主的各派军队,仍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模式训练,并未发展出什么新的战术可以发挥飞机的优势。当时中国社会上尽管有了一些航空杂志,国民政府时期购买了很多军用和民用飞机,但毕竟发展缓慢,中国错过了世界航空工业更新换代发展的20世纪30年代,没有出现任何值得一提的航空发明。

但是从思想上,当时中国很多知识分子相当活跃,在1935年火箭研制还在雏形阶段,李崇基就写了一篇《火箭》,既介绍了火箭的最浅显原理,也提到了发展现状和将来的用途,分为军民两种。民用的如将来发展登月项目,军用的更现实一些。作者问道,为什么研究的热烈空气突然会高涨起来?原因就是火箭可以成为有力的战争武器。现在的世界是一天一天接近战争了。帝国主义国家都在拼命地备战,拼命地准备为掠夺而战。”“死光,死音都有人想到了。火箭还能幸免吗?作者还提到了某些表面和平的研究其实是为战争做准备。的试验是用来搭载邮件,德国现在正在计划中的横渡大西洋的大火箭,说是两个小时内就可以从柏林飞到纽约,里面可以乘两个人,所以也并不能与炮弹同视。但现在的国家,谁肯老实地说我是在备战呢!”“近两年来各国都在努力试验飞机的长途飞行,英国从伦三岛一直飞到澳洲意大利整队的飞机横渡了大西洋,日本在去年也曾一直从东京和京都飞到中国的北平,其中所含蓄者的意义,恐怕我们还有多数人在鼓里!(李崇基.火箭.读书生活,193516.)

在国家处于危急的时刻,由于国力所限,航空业和认识到航空重要性的人士无能为力,只能尽力呼吁重视军备,重视发展航空,让民众认识到战争迫近的危机。随着抗日战争爆发,敌我双方都进行了大量的空中作战行动,民国国防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有防空,飞机和航空对于一般民众已经不像过去那么陌生了。因此很多杂志开始介绍更加具体的航空趣闻和知识。

韵宛的《飞机的长大过程》介绍了从古代探索到1931年长途飞行的一些概况,刊登在1941120日的《中学生活》上。司徒汶生的(飞的故事》则用很浅显的语言写了飞行的原理,滑翔的原理和降落伞的原理,最后却对战略性轰炸对方基础设施和平民提出控诉和忏悔,大概跟当时中国大后方饱受日本飞机轰炸有关。(韵宛.飞机的长大过程.中学生活,194138.)

贾祖璋在1947年写了一篇《飞行生物学》,介绍了能够飞行的生物,以及人类从事飞行的健康条件。(贾祖璋.飞行生物学.科学知识,19473.)

1949年前,大多数中国民众对航空航天都是陌生的,战争尽管促进了平民对飞行器的认识,但航空航天知识作为当时的高新技术还需要从书报刊物中获取。进行这方面科普的作者,也经常把传播救国思想作为主题,这与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密不可分。中国当时是工业落后的国家,民众难于参加航空实践活动,在观念上启迪航空和救国密切联系的思想,是提倡航空的人士唯一的选择。

二、1949—1980年的航空航天科普散文创作

1949年之后,航空科普创作内容和形式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内容方面,介绍的重点从国外转向了国内,从西方国家转向了东方国家。形式还是延续了报纸杂志为主的办法,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说明文渐多了起来,专业水平也持续增长。

主题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1949年冷战已经开始,作家们的态度从介绍西方国家转向介绍东方国家,抨击西方国家。救国图存的主题不复存在,如何普及知识、培养人才、建设强大的空军成为新的主题。

19511016日《开明少年》第74期发表了童封的作品《比声音快的喷气推进飞机》,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了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飞机,喷气推进的物理、机械原理,以及喷气推进的历史,最后主题是谁要是敢侵犯咱们的领土,咱们一定叫他灭亡(童封.比声音快的喷气推进飞机.开明少年,195174.

19571012日《展望》第39期刊登鲁璧的文章《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谈起》是典型的对话形式的科普说明文。这种对话经常出现在知识少的人和知识多的人之间,故事情节相当简单,对比单纯的提问回答,又多了时间地点人物等情景。这种对话科普说明文一度是非常流行的创作形式,早在延安时期郭涛的一篇《羞坏了的兰英——月经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对话,情景比《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谈起》还要多些,大概是因为日常生活更容易引入情节。后来的科普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也是这一形式在动漫领域的体现。《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谈起》对话者是十五岁的小兰爸爸,从爸爸收听苏联第一颗卫星的信号引出一番问答,都是关于人造卫星的物理知识,正好适合初中生理解。结尾是妈妈小兰有事。对话立刻止。(鲁璧.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谈起.展望,195739.19571020日《华日报》文赛的《人进卫星的科学意义》也从苏联发射人造卫星说起,用一种更专业的语言,用述了人选卫星的应用价值。(戴文赛. 人造卫星的科学意义.新华日报,1957-10-20.

对科学进行前瞻想象的散文也随着科技销造展,成为受到读者欢迎的作品。1960121日《解放日报》(上海报纸,非陕甘《解放日报》)刊登了路明的《战胜重力的时代》,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消耗很少能量,利用电力、磁力和重力相斥或者负重力的理论制造一种飞行器,人类才能彻底摆脱重力,并预言反重力时代一定会到来,也许就在21世纪。这种想象直到现在也属于尚未实现的科学幻想,但这种想象对科技前沿的研究有好处。(路明.战胜重力的时代. 解放日报(上海),1960-01-2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于对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憧憬,科学想象的时限经常是21世纪初。史超礼的《飞行器展望》(《少年科学》1978年第11期)也把展望时间定在2000年。作者幻想了涡轮风扇——涡轮喷气变循环发动机超音速巡航客机、原子能发动机飞机、垂直起降喷气客机、单人背负喷气飞行器、巨型飞艇等公元二0000的飞行器。(史超礼.飞行器展望.少年科学,197811.程不时的《酝酿中的新型飞机》(《科学画报》1979年第1期)介绍了几种尚处于概念阶段的飞机(航天飞机除外),而这几种概念机直到现在也没有投入使用。

1949——1980年的航空航天科普散文数量上并不是很多。因为当时这个领域属于尖端科技或者军事机密,虽然这一时期航空航天力量大为发展,普通读者仍然只能从报纸杂志看到一些航空航天成就,和最基础知识的介绍,还有一些为少年介绍制作航模的教材,如上海知识青年、青年体育教师吴纪安坚持研究儿童游戏14年,改革、创新的航空方面游戏教材有《航空护林》《小导弹兵》《纸飞机》等。见:《人民日报》,198015日,第2版,人民数据库,http/data.people.com.cn.舆论对外国航空航天的介绍最初以支持苏联,反对西方为主,20世纪60年代后转为支持西方,反对苏联。

例如赵舒民的《预警机剖析》(《航空知识》1978年第2期),虽然该文是介绍预警机,但举的例子都是美国的预警机,而没有华约的预警机。(赵舒民.预警机剖析.航空知识,19782.

这一时期由于很多航空技术刚刚发展起来,尚处于保密状态,科普作家不可能具体介绍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情况,加上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美好向往,很多展望都只是把西方国家已经存在的航空航天前沿探索和试验的益处放大和夸张,比如反重力研究、原子能飞机、单人背负喷气飞行器、升力体等,对于启发读者想象有益,但对航空科技的实际发展和真实状态较少涉及。

1949—1980年出现了许多航空方面的科普作家。史超礼是当时比较活跃的航空科普散文作家之一,发表过《喷气式飞机》(《光明日报》195559日)、《火箭和导弹》(《人民日报》195682日)、《飞机目前能飞多快、多远、多高》(《人民日报》19561031日)、《人造卫星与最新科学技术》(《解放军报》19571031日)、《致全国广大的航空爱好者的一封信——代发刊词》(《航空知识》创刊号195810月号)、《飞机与战争》(《航空知识》19594月号)、《漫谈航空的未来》(《航空知识》19599月号)、《超音速运输机》(《航空知识》19645月号)、《从嫦娥奔月到人上月球》(《航空知识》19784月号)等文章。(章道义主编.中国科普名家名作【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文有仁写作了《人造地球卫星》(《人民日报》1957105日)、《宇宙飞行第一站——月球》(《人民日报》195913日)、《初闯宇宙》(《科学画报1961年第6)、《宇宙航行的天厨佳肴》(《科学大众1962年第9)、《答幻想飞向星星的孩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4年出版等航天类散文。(章道义主编.中国科普名家名作【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当时有代表性的航空科普散文,还有徐克明《火箭的发展》(《科学大众》1956年第3期)程不时的《农业飞机》(《国际航空》1957年第6期)、《飞机总体设计的方案优选程序》(《国际航空1973年第1—6期连载)、《系统工程与飞机设计》(《国际航空1979年第2期);袁幼卿《让激光进入军事航空领域》(《航空知识》1964年第7期)、《空机器人》(《航空知识》1979年第9期)、《微型计算机的应用》(《航空知识》1978年第135期);郭正谊的《从人造卫屋谈起》(《科学大众》1958年第2期)、《别的星星上有生命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出版);朱毅麟的《邀游太空凯旋归》(《科学画报》1978年第3期)、《金星探险记》(《少年科学画报》1979年第7期);谢础的《间谍飞行末日记》(《航空知识》1960年第7期)、《人类跨了宇宙空间》(《光明日报》1961415日)、《战略飞机大丢》(《人民日报》1965629日)、《漫谈七十年代的飞机》(《科学实验》1973年第9期)、《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与返回》(《人民日报》197617日)、《夜空奇遇》(《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3期);刘绍球的《空间站》(《航空知识》1978年第8期)。【文章选自《百年中国优秀科学小品赏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姚义贤、陈晓红、李正伟)】

 
上一篇:心中那一片蔚蓝 ——《魅力中国海系列丛书》编辑手记
下一篇:航空航天类科学小品百年回眸(二)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