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创作研究
创作研究    
科学思维:“一眼洞穿”与被谣言蛊惑之间可能差了它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灯芯糕     发表时间:2023-04-20     阅读次数:    


(图源网络)

话语与文字结构具有强大的力量,它常常作为一种策略,或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科学谣言的生产过程。听到在武汉研究新型肺炎病毒的医生表示这样的表述,你是否会觉得眼前的信息又变得更可信了几分?在这些话语策略的推波助澜下,科学谣言的传播更为广泛,不断造成次生灾害并为社会治理带来的巨大挑战。而有时仅靠官方辟谣、删帖等手段进行谣言治理却显得力不从心。传播学者克罗斯提出的经典谣言公式揭示出受众对谣言的批判能力负相关于谣言通量,关注公众自身的谣言识别能力或许是应对科学谣言的一个值得尝试的路径。

01长期泛滥:社会辟谣力度加强,科学谣言依然猖獗

科学谣言是用貌似科学的语言或术语传播一些看似正确与科学的言论传统媒体时代,科学谣言传播范围有限,传播速度较慢,进入网络媒体时代后科学谣言传播的威胁更加显著,例如新冠相关科学谣言干扰了科学防疫信息普及等等。近年来国家所投入的辟谣力度不断增强,然但各类科学谣言依旧造成广泛影响。

下图是一则在微信群聊中扩散的有关防治新冠病毒的科学谣言,传播时间新近,然而小谷在搜索资料时却发现,一模一样的谣言至少在20211月份就已经出现。令人担忧的是,疫情三年,尽管辟谣工作已成家常便饭(例如该则谣言早在2021年就被南方网和网易新闻辟谣),但同一则谣言竟然能在网络空间辗转流传至今,让人深感科学谣言治理之困难、煽动性之强大。而为什么有些谣言明明能被一眼洞穿,却又受到了一批又一批公众的信任转发?

通过下面这个例子不难发现,这些谣言不仅传播形式上创新,以朋友群聊的形式渗透进私人关系网络,在叙事上也下足了功夫。大多数网络科学谣言都采取短、平、快的叙事节奏,结合夸张、锐化的表现手法,精准捕捉如新冠问题、健康议题等公众易敏感的社会痛点问题,以此具有了较强的煽动性。

02个案解读:让科学谣言更具传播力的那些“套路”

针对上文案例,接下来小谷将具体解读该则消息中运用的典型话语策略,剖析网络科学谣言如此具有迷惑性和传染力的原因。

1.关系:熟人网络为虚假信息背书微信是一种小空间、强关系的社交媒介,具有半封闭性、地缘性、血缘性等联系特征,微信群聊中扩散的消息天然具有熟人背书更高的可信度。案例中同学的亲外甥这一表述直接强化了受者和信源间的联系感,不论是与群友的联系,还是群友同学与信源的血缘关系,都在暗示着熟人信息可靠的惯性心理,难免令人放松警惕。经过群友的协同过滤,再加上群友点赞的正向评价,科学谣言在熟人的认可中变得愈发真实可信

2.权威:强调信源的科学权威,增强信服力。诉诸权威是科学谣言常见的话语策略,为了增加可信度,大部分科学谣言都会包含教授”“专家”“某研究结果等表述。本则谣言开篇便点明信源是在深圳医院工作并抽调到武汉研究新型肺炎病毒的医学硕士,专业人士的光环为谣言奠定了权威可信的基调。诉诸权威为何如此有效?一方面,我国科学不确定性和科学怀疑主义话语较少,公众普遍对科学权威具有较高的依赖与信任。另一方面,约翰·伯纳姆在《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一书中论证了碎片化信息是迷信、伪科学、反科学滋生的重要原因,信息碎片时代,人们在偏好吃快餐的阅读习惯下不愿意花太多时间验证信息真伪,助长了依赖信源权威的边缘路径思考模式。

3.情怀:呼吁转发响应个人关心与家国情怀。网络科学谣言传播中的用户兼具了传-受双重身份,刺激用户转发是谣言传播规模得以实现指数级增长的关键一环。除了用户因强烈认同感促进的转发行为外,文本中提示语的催化作用不可小觑。例如,这则谣言中的大家转发出去,能帮到一个就一个,和末尾的请转发给亲朋好友......广种善因,功德无量就是典型的呼吁语,它将转发行为与传递对亲朋好友的关心、承担个人帮助抗击疫情的家国情怀联系起来,有效激励了阅读后的扩散行为。这一技巧在微信平台流通的内容中司空见惯:转发!”“请扩散!等话语像子弹般往往简单但有力。

(图源广告)

03应对之招:提升科学思维、掌握查证技能

层层套路固然具有迷惑性但批判性思维、事实收集、分析推理等科学思维仍能帮助公众透过重重迷雾,判断信息真假。上述谣言中存在的谬误便可通过科学思维进行甄别:①“他还告知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并不耐热,在温度26-27度的环境下就会被杀死。首先,读者即便不知新冠病毒的准确耐热性,但只需稍加思考便能发现其有悖科学之处:且不说夏季我国多地气温可超27℃,单靠人体36℃的恒定体温,照其说法用以杀死病毒已绰绰有余。同理,后文病毒只要经过太阳暴晒就会完全消失的表述也存在同款违背常识、强搭因果的错误。②“只要人体保持热能,多吃点姜,多做运动,就不会感染病毒只要大量喝茶......就可以消除新冠病毒。这些信息利用了民众脑海中认为姜和茶水能杀菌的既有认知和惯常逻辑,然而只要......”这一绝对表述存在片面夸大的错误,属于常见谣言特征之片面分析的类别。经长期科学检验的疫苗接种免疫方式尚且不能保证只要注射就能预防疾病,更遑论吃姜喝茶了。如若读者具备一定的批判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或许能更好地抵御这则网络谣言。

除了凭借读者已有的科学思维与科学逻辑对错误信息进行辨别,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与资料搜索能力也是另一道重要的防线。例如,经搜索引擎查询关键词新冠病毒耐热性,即可迅速获知我国权威研究进展:病毒经92℃15分钟才能完全灭活。保持求真态度,常用信息搜寻手段,能有效避免轻信、传播错误信息。

总体来说,从公众的科学思维能力出发是应对科学谣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能与官方的谣言治理形成合力。以科学思维破解谣言迷瘴、运用科学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是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内涵,也是国家进行广泛科学传播的重要预期;而提高资料查询能力能让公众更好地利用官方资源,增强协同抑制谣言传播的效能。例如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就网罗了新冠(以及其他各种话题)的常见谣言及对应的科普解读,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能有效帮助受众及时破除谣言洗脑。

(图源网络)

社交媒体时代的科学谣言时常通过熟人背书、凸显权威、激励转发等手段使其具有持久的煽动性和传播力。更全面的谣言治理呼吁长期加强科学传播和信息素养教育力度,深入培育公众科学思维,帮助识别科学谣言的包装外衣。文章内容来源于谷围传媒,作者系灯芯糕


 
上一篇:盘点科幻影片中的时空观
下一篇:基于验证法的科普影视创作研究(上)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