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    
我国科普特效电影发展策略研究——以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获奖影片为例(上)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吴丹、唐剑波     发表时间:2023-04-14     阅读次数:    


[摘要]科普特效电影是科普场馆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手段,因其寓教于乐的科普形式深受公众喜爱。我国科普特效电影发展相比国外已严重滞后。本文梳理近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评选的优秀影片,通过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做法发现,优秀影片具有追求内容创意和奇观化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行业层面建立标准体系,片商遵循高质量发展原则,从根源上解决影片质量良莠不齐问题,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在国家层面加强政策引导,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奠定行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影片体系等提升我国科普特效电影水平的建议,旨在为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科普特效电影;北京国际电影节;奇观化

科普特效电影指在巨幕、球幕、环幕等特效影院放映的,具有听觉、视觉甚至触觉特效的科普题材电影,它注重科学、艺术和人文精神融合,能够给观众身临其境般的视听感官体验,是科普场馆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手段。我国科普特效电影起步较晚,目前正处在探索阶段,少有精品出现。而国外尤其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科普特效电影行业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制作了大量高水平的科普特效电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国外优秀影片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并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这些经验,对现阶段我国科普特效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对我国科普特效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聚焦科普特效影院的运营管理;二是分析影片的科普功能或教育功能;三是围绕特效电影技术展开,但尚无对国外科普特效电影进行系统分析并为我所用的研究。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以北京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北影节)科技单元评选出的获奖影片为研究对象,分析获奖影片的特点,总结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科普特效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科普特效电影发展现状

按照幕别、制式及观影形式不同,当前科普特效电影分为巨幕、球幕(又称穹幕或天幕)、4D等。巨幕电影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指用70毫米胶片在平面或稍有弧度的巨型银幕上放映的电影。根据大银幕影院协会(Giant Screen Cinema AssociationGSCA)《数字沉浸式大银幕规范(DIGSS2.0》规定,平面矩形银幕须达到21.3米宽或银幕面积达到228平方米才能称为巨幕。球幕电影指在形状为球面的一部分的投影幕,球冠张角通常等于或略小于180度的影院放映的影片。观众坐在有特殊角度设计的座椅上观看电影,会获得强烈的包裹感和沉浸感。4D电影也叫四维电影,在3D立体电影的基础上增加环境特效,模拟仿真组成的新型电影产品,通过给观众与电影内容联动的物理刺激,增强临场感。

早在1900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卢米埃尔兄弟(Louis Lumèire and Auguste Lumèire)及法国人格里姆·塞宋(Grimoin Sanson),已经开始了大格式巨幕电影和圆环形银幕放映的尝试。20世纪80年代4D电影诞生,由于影片数量少、造价昂贵等原因未能大规模普及应用。球幕影院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天象厅,大银幕电影的出现改变了天象厅的表演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球幕电影逐渐取代胶片。带有科学教育内容的科普特效电影进入科普场馆始于1967年加拿大IMAX公司推出70毫米巨幕电影技术,它创造了胶片电影时代最高质量、最大银幕的神话。巨幕电影又分为矩形银幕、IMAX3D巨幕和球形巨幕。随着1972年美国圣迭戈鲁本菲利特太空中心(Reuben H.Fleet Space Center)推出第一家IMAX球幕影院(ONIMAX),以生态环境、动植物保护、空间探索等为题材的IMAX电影迅速进入博物馆。截至1994年,在所有IMAX影院中,博物馆中的IMAX影院占比达59%,远远高于主题公园和商业影院中IMAX影院的数量。此后多年,230余部带有科学教育内容的IMAX影片服务于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普场馆。随着IMAX公司在20世纪初成功研制了数字原底翻版(Digital Media Re-mastering)技术,IMAX影片才逐渐由科学教育领域转向商业领域。但以IMAX格式为代表的巨幕电影自诞生至今一直稳步发展,形成了相当成熟的产业链条,并产生了跨地区、大联合的行业联盟。GSCA和国际天文馆学会(International Planetarium SocietyIPS)就是其中的代表。GSCA作为巨幕电影行业的领导者,是世界巨幕电影行业联盟组织,260余家会员单位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协会旨在促进沟通、信息共享和最佳实践活动开发,支持原创高品质教育和娱乐相结合的巨幕电影的制作与播出。IPS成立于1970年,是由天文教育者、天文馆工作人员及天文科普相关人员组成的全球性组织,500名成员来自世界各地50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与博物馆等机构,球幕影片的制作和发行是学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23月,GSCA影片数据库内的巨幕影片总数已经超过500部;IPS官方网站记载的全球幕影片数据库(Fulldome DatebaseFDDB)中的数字球幕影片数量也超过了350部,以上数据反映出国外科普特效电影行业已经发展为一个完善且健全的体系。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人开始尝试巨幕电影拍摄,但还处于探索经验的阶段,优秀作品并不多见。1992年,吉地公司拍摄《珍珠姑娘与海盗》后销声匿迹。1988—1998年,我国的电影制片厂与科研机构和国外联合拍摄了第一部巨幕影片《秦始皇》,之后又拍摄了《长江》等几部影片,拍摄设备和技术全部来自国外,我国只提供人力辅助和置景保障。2010年,我国的电影制片公司与好莱坞合作,利用数字特技方法完成特效的首部影片,积累了3D巨幕影片制作经验。2016年,中外联合制作的一部以考古为题材的科普巨幕影片《古中国之谜》(Mysteries of China)的发行信息在GSCA官方网站公布,影片也发行到加拿大皇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博物馆(The Royal BC Museum)等国外科普场馆,这也算是国产科普特效影片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近年来,随着3D软件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4D影片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球幕数字影片技术也随之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一些国内的影视制作公司开始关注4D和球幕影片制作,上海科技馆、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天文馆等科普场馆也加入制片队伍中。

相比影片的匮乏,适用于科普特效电影放映的基础设施在我国发展迅速。中国科学技术馆于1992年开始放映70毫米球幕电影,21世纪初上海科技馆和中国电影博物馆建成IMAX影院。据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普场馆特效影院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影院专委会)对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255家各级科技馆、科学馆、工业博物馆、青少年宫、文化主题公园的调研,截至20212月,这些科普场馆共设有418座特效影院,科普特效影院在国内发展可谓如火如荼。然而,基础设施的大力兴建并没有带来影片行业的蓬勃发展,国产科普特效影片发展缓慢。影片发展的薄弱导致影院中进口片源占多数的现象突出。中国科学技术馆自2009年新馆开馆以来,采购使用的157部影片中,仅有13部国产影片,甚至没有1部国产巨幕影片,进口影片占92%。上海科技馆放映的影片中,球幕和巨幕影片均为国外进口,国外引进的影片占90%,积累了良好发展基础的国外巨幕电影已几乎将市场占据殆尽。

为了改变进口片源垄断市场的突出现状,促进我国科普特效电影行业发展,本文以近6年北影节科技单元评选出的优秀影片为研究对象,分析影片特点,总结经验,提出行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鉴于获奖电影以巨幕、球幕影片为主,且巨幕和球幕影片肩负了科普场馆特效影院最主要的科普教育任务,本文将对其进行重点分析。文章选摘自《科普研究》,作者吴丹,中国科学技术馆工程师,研究方向:特效影视技术及科普教育。唐剑波为通讯作者。



 
上一篇: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历史及机制研究——以中美相关实践为例(下)
下一篇:我国科普特效电影发展策略研究——以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获奖影片为例(下)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