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微信公众号平台已经成为科学普及的重要阵地。本文基于西瓜数据平台的数据,选取10个“粉丝”数量和活跃度较高的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对其持续半年的数据展开研究。在关联理论视角下,采用内容分析法和主题分析法,从科普文章的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对各微信公众号中阅读量前5%和后5%的文章标题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科普“热文”的标题特征。研究发现,相较于科普“冷文”,科普“热文”的标题多位于头条,且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感情色彩浓烈的特点,其明示行为更能吸引受众注意。同时,“热文”标题的内容更关注热点事件和新异事实,在地理、利益和心理方面具有较高的接近性。这些特征提高了标题的语境效果,降低了读者的认知成本,成为提升阅读量的重要助力。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科普文章;标题特征;关联理论;科学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精神,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对新发展阶段的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做出深远谋划,其指出,要“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在数字技术引领的媒介生态变革下,新媒体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渠道之一,其中微信公众号平台依托“国民应用”微信庞大的用户数量,及其“一对多”“强连接”的传播模式,成为各种组织机构和媒体进行信息发布、宣传推广的必争之地,也是公众进行移动阅读的重要入口,为科学普及带来了新机遇。近年来,各类科普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何使其成为促进知识传递、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新路径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基于科学普及的内涵,本文将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的科普文章定义为以公众号图文的形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推文。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不同科普文章的阅读量存在较大差异,有阅读量“10万+”的刷屏热文,也有无人问津的冷文,什么样的科普文章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呢?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拟展开比较研究。已有研究表明,标题是信息组成要素中最突出的要素,兼有部分导读和摘要的作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信息流的版面有限,只显示推送列表的标题,因而标题是影响用户信息选择行为的关键因素。关联理论也表明,标题可以通过明示刺激,调动读者的认知语境,降低认知成本,最终促进阅读。因此本文主要从科普文章的标题入手,采用内容分析法和主题分析法,对比科普“热文”与科普“冷文”的标题,并运用关联理论分析标题特征与阅读量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文试图总结高阅读量科普文章标题的共性,为科普工作者创作优质标题提供建议。
1 理论视角与文献综述
1.1 关联理论
1986年,丹·斯珀泊(Dan Sperber)和迪尔德丽·威尔逊(Deirdre Wilson)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关联理论,用以探讨话语交际的问题。话语的关联性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认知/语境效果(cognitive / contextual effects);二是认知/处理努力(cognitive / processing effort),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关联性=认知效果/处理努力。认知效果即新信息引起的接受者对世界旧有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和信念(brief)的变化。变化有三种情境:一是新信息加强了接受者的旧有认知;二是新信息与旧有认知相互矛盾,新认知否定旧认知;三是在新信息和旧认知的相互作用下产生新认知。信息带来的认知变化越大,其关联性就越高,处理信息所需的认知努力越大,其关联性就越低,因此具有重大影响且易于处理的输入将被视为高度相关。
斯珀泊和威尔逊后来又发展了基于关联理论的理解程序(the relevance-based comprehension procedure,RBCP)理论,将话语交际描述为一种指称推理活动,提出了“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tial)模式,认为交际过程是传者提供关于其意图的明示刺激,受者推理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一个明示刺激都向受众传达了其最佳关联性的假设,受众会选择最省力的路径,按照可访问性的顺序测试假设,并且在获得最佳关联时终止搜索。
关联理论最开始被应用于一系列以心理学为基础、认知为导向的语用学研究中,试图揭示大脑如何处理话语,或者说不同的语言元素(例如助词、状语、语调等)对理解的贡献。后来被逐渐应用于话语分析,成为幽默、反讽话语等研究中重要的理论资源。有学者认为,只要传播方式属于“明示-推理”模式,关联模式就有被应用的潜力。因此,关联理论可以用于分析文章标题,标题的关联性是引起读者关注、促成阅读的关键。
基于关联理论,现有研究主要以新闻标题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明示刺激的表现方式、解读其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陈慧玲指出腾讯社会新闻标题中的明示刺激通常表现为数字、设置悬念、借代等。周莹对今日头条的研究表明,标题的明示行为可以通过语用预设、网络用语、句类顺应等手段来实现。但是对于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的明示行为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试图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科普“热文”和科普“冷文”标题明示刺激的差异。
1.2 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对微信公众号的研究自2015年后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仅2020年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文献就达3950篇,但专门针对文章标题的研究并不多见,并且主要集中于对个案的质性分析,探讨其标题句式、修辞等方面的创作技巧。关于标题的量化研究散见于传播效果的综合性分析中,探究标题长度、表述方式、标题位置等变量与文章阅读量、点赞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标题长度对阅读量有显著影响,微信公众号热门文章的标题长度多集中于11~27个字符。就位置而言,大标题栏区域的标题更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存在“头条效应”。此外,吴中堂等指出,标题的导向性词、句式是影响文章阅读量的重要因素,标题的表述方式(特别是疑问句、反问句和否定对比句)对于吸引受众阅读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形式层面,本文将从标题句式、标题长度、标题位置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根据伊莱休·卡茨(Elihu Katz)等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点击阅读一条信息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因为从中可以获得特定的心理或行为效用,而这往往取决于媒介内容。研究表明,文章内容是提升微信公众号传播力的关键,主题框架的选择对传播效果有显著影响,而标题是文章内容的“窗口”,所以标题的主题是关键的明示刺激之一。还有研究表明,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述科学信息,避免抽象、晦涩的专业名词,微信公众号文章能够收获更多的点赞,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此外,陈力丹认为,新闻价值是衡量标题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内容层面,本文将从标题主题、标题价值和标题用语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样本的选取
本文根据西瓜数据平台上2019年12月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排名,筛选出“粉丝”数量较多、活跃度较高、注册时间在三年以上且较为稳定的10个科普类公众号(见表1),并抓取这10个公众号自2019年1月1日至6月30日的文章数据。本研究将各公众号中阅读量前5%的科普文章视为“热文”,阅读量后5%的科普文章视为“冷文”,剔除广告,获得“热文”样本和“冷文”样本共计872篇。
2.2 方法一: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显在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量化描述的研究方法”。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对样本进行了初步统计,建立了分类系统,不断修改和完善编码表,直至研究样本中的任何一种情况都能且只能归入某一个类别中。
2.3 方法二:主题分析法
主题是数据集中围绕一个中心概念反复出现的模式,主题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识别、分析和描述数据中的模式(主题)的方法。从广义上来看,主题分析法类似于扎根理论,它们基于相同的解释主义认识论,并且遵循理论抽样程序和资料收集与分析的同步性。有别于扎根理论的是,主题分析的目的是以丰富的细节组织和描述数据集,而不是必须发展出新的理论。
标题内容的分析主要使用了NVivo11软件,第一步对每个标题的内容进行开放式编码,并将其标记为自由节点;第二步对各节点进行归类,形成树节点,目的在于将开放式编码中被分割的资料进行类聚,划分出更高层级的主要范畴;第三步对树节点进行高度概括,得到核心主题概念。在逐步凝练主题的过程中,探寻“热文”与“冷文”标题内容的差异点。
在初步编码中,“热文”标题形成70个自由节点,类聚为19个树节点。“冷文”标题形成72个自由节点,类聚为17个树节点。由于两者来源于相同的公众号,内容取向和风格相似,因而在树节点和核心主题概念的划分与命名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最终标题内容被归纳为5个核心主题概念:“科普知识”“行业资讯”“社会事件”“科学研究”“其他”。(文章选摘自《科普研究》,作者系王国燕,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学传播、计算传播。)